歸納言之,禪宗的特性包括不重思辯重直觀,不重理論
重實踐,不重他力重自力,不求來世的淨土而求現下的解脫
。與上述禪宗思惟特微相比較,淨土宗有截然不同的特色。
淨土宗建立於「三他」上:「他力」,「他時」和「他方」
。淨土行者根據淨土典籍之教示,培養信願行,祈望藉助阿
彌陀佛慈悲的「他力」,於「他時」(命終之後),往生「他方」極樂世界。而
此淨土是「指方立相」式的被認為存在於遙遠的西方。此種
解脫方法曾受到禪宗強烈的批判。例如《六祖壇經》曰:
「迷人含佛求生彼。悟人自淨其心,所以佛言隨其心
淨則國土淨。使君東方人但心淨無罪。雖西方人,心
不淨亦有愆。東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。西方人造
罪,念佛求生何國。凡愚不了自性,不識身中淨土。
願東願西,悟人在處一般。....心地但無不善,西方
去此不遙,若懷不善之心,念佛往生難到(22)。」
禪者主張即心是佛,無須外求。其強調善惡都莫思量,
自然得入心體,「入法以無得為門,履道以無為為先導」以
期達到泯相離緣,境智俱空的境地。而對淨土教的藉助佛力
求生他方淨土,甚至其他萬善眾行,禪者譏為起有得心,行
有為法,背道而馳,如此著相修習,既使勤修,亦不免流浪
生死海。唯有禪定,才是無為法和成佛正因,諸餘法門,悉
皆虛妄。
淨土宗徒,甚至有些禪師,對以上禪徒的批難極力提出
反駁。慈愍慧日(680-748)斥禪者「持齋戒,以現量知,非
比知也」,「不樂多聞,見解浮淺,執心有在,迷昧聖言」
(23)。永明延壽禪師痛斥有些禪者「只要門風緊峻,問答尖
新,發狂慧而守痴禪,迷方便而違宗旨」(24)。由於當時不
立文字,機鋒凌厲的禪風所及,一切善行容易被視為有所得
法,舉凡布施、持戒、誦經、念佛、被誤為迷於生死之因。
因此執此看法的禪者,不是淪為「發狂慧」就是「守痴禪」
。其弊端可想而知。慈愍一方面力駁禪者的偏見,另一方面也積極提倡教禪一致和禪淨雙修。他認為正確的禪定是要制心一處,念念相續,離於昏沉。如果修
禪有昏沉覆障時,應以念佛、禮拜、行道等來對治,並且將
所修行業,回向往生淨土。他認為能如是修習禪定者,才是
「佛禪定與聖教合」。慈愍可說是把禪、教、淨三合一的首
創者。而傳承其思想而集大成者則是永明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22.《六祖大師法寶經》,《大正藏》,卷48,頁325上。 23.慈愍的融合思想,可從其著作《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 土集》(又名慈悲集)。全書三卷,僅存的上卷是他對禪徒 的破斥。 24.《宗鏡錄》,《大正藏》,卷48,頁560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