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都在說「懺悔即清淨」,就如我們要用水,用裝水的瓶子也要洗乾淨,洗乾淨之後,裝進來的水我們才能用。所以同樣的道理,髒水若沒倒乾淨,瓶子就無法洗。洗淨了瓶子,再裝進去清淨的水,我們就能受用。好比我們的心若有煩惱,我們要趕緊將之去除。「懺」是懺過去,「悔」就是修於未來。所以我們既然是懺,洗乾淨了,我們現在好好來接受法,法入我們的心,就是讓我們能生生世世受用,所以「懺悔即清淨,如淨瓶清水」,大家要時時有懺悔的心。我們前面也說過了「凡夫呀,誰能無過。」就是佛陀在世的時,弟子中,在僧團裡面,難免也有人會犯錯,會犯過。
人之居世 誰能無過 學人失念 尚起煩惱 羅漢結習 動身口業 豈況凡夫 而當無過
不過,若能同修者互相警惕、或是提醒、或是向佛來告白,佛陀他就能隨機隨時教育。昨天我們也說過難陀的故事。其實難陀他的習氣,生於王宮,生活享受,生活在聲色中,雖然出家了,但是心欲尚無法調伏。心欲尚未調伏時,習氣就會現前,所以生活就是和別人較不同,無論衣食住行,都要比別人好。這種習氣被同修者警告,他無法改,還是要來到佛的面前,佛的嚴厲教育,他就會改了。我們等一下再來聽聽,難陀經過這次的教訓之後,他變成什麼樣?來,我們先再來看,法譬如水裡頭的文字又怎麼說?接下來就說「但智者先覺,便能改悔;愚者覆藏,遂使茲蔓。」
但智者先覺 便能改悔 愚者覆藏 遂使滋蔓
這是《水懺》中有一段這樣的文字,我們凡夫在世間,即使修行了也要分,有的人是智者,他能一聞十悟、或是一聞千悟,跟隨著佛陀的教育,聽佛的說法,聽了他能很快就了解世間很多的事,這就是「智者先覺」,他就是聽到佛的教法,很快就能改過了。若是愚者就覆藏,比較愚癡的人,雖然佛陀所說,自己也知道我有這樣的過錯,但是他不肯發露懺悔,如此就「遂使滋蔓,所以長夜積習,曉悟無期。」
愚者覆藏 遂使滋蔓 所以長夜積習 曉悟無期
若如此覆藏,就好比長夜,長夜就是在生活中,還是像在茫茫長夜中,長夜就是暗,比喻我們的心地還是黑暗。如此我們的無名在黑暗中,不斷、不斷地累積起來,哪可能他有覺悟的時期呢?還是漫漫長夜。所以我們現在要知道,我們要來評論,凡夫需要分智、愚。因為在佛陀的弟子中都有智愚了,何況我們凡夫?我們評論凡夫也要分類,分為智或愚。智者,先自覺悟,便能改其前愆,悔不復作。這就是智者。
智者:先自覺悟 便能改其前愆 悔不復作
智者若知道(道理),他也能自覺,聽到之後或是看到之後,我們也常常說到「緣覺」,緣覺生在無佛的時代,他能在氣候的轉變,春、夏、秋、冬,他能覺悟,在這種氣候的轉變,他就能自覺。天地的四季,輪轉就是無常,何況人的生命,人的生命生、老、病、死,也是一樣無常。天下一統皆同,和天氣、和人的身體都是一樣,這是如此無常的人生,這是「緣覺」,緣著外面的境界,隨著外面的境界,「入內自省」,自己趕緊反省自己。看到人人沉迷在錯誤中,趕緊反省自己、自覺,顧好我們自己本身,對我們的心、對我們的性,我們要好好調伏,這都叫做智者先覺。他能覺悟,自己就能覺悟。尤其若有錯誤,就是要趕緊改,改掉了過去的愆尤。愆尤就是過失,不再覆藏,有什麼樣的錯誤,趕緊吐露出來。
人云「懺悔即清淨。」什麼叫做懺悔?要表達出來,表達出來「我錯了,我對你這樣,我心裡很不安,我要趕緊向你發露懺悔。」若如此,心結,彼此的心結就能解開,這樣叫做「解冤釋結」。假使我有錯,我就是不願說出來,你的心裡一直打著結,這樣就會有一個怨,所以有怨、有恨,彼此之間的怨結,生生世世都牽連著。我們若能現在知道我錯了,趕緊向對方發露,表達真誠懺悔,若如此就是發露懺悔。懺悔即清淨,既然懺悔清淨了,我們就不再覆藏了,不能再犯,所以這就是智者。
愚者:不肯直心吐露 紆曲覆藏 以覆藏故 罪惡日深
若是「愚」,愚者就是「不肯直心吐露,紆曲覆藏,以覆藏故,罪惡日深。」這就是愚,他錯了,「錯了我不能讓人知道。我若讓人知道,會被人笑;我若讓人知道,會被看不起;我若讓人知道我的過去,別人會輕視我。」所以就是不斷覆藏過去的錯誤。所以因為這樣一直覆藏,就會一直說謊,不論是心、口、意,一直都無法坦承待人。所以若這樣覆藏,這個罪惡日深,所以「遂使增長蔓延」這個罪愈見增長,就好像草,像蔓草一直長、一直蔓生、一直延長下去,所以牽連不斷,罪惡牽連不斷。所以「長積習氣」我們的習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,不好的習氣一直一直累積,不能改過。如此,所以一直「曉悟無期」,你要如何能覺悟呢?我們就來聽聽,難陀尊者,他雖然有這樣的習氣,經過佛陀當面鞭策,他在一段時間過後,你們記得佛陀告訴他「你的生活要趕緊修阿練若行。」阿練若行就是苦行,「你要去塚墳那裡,好好地思考,在那裡要以很粗糙的生活,就是很簡陋的生活,好好重新思考你的錯誤在哪裡。」
難陀真的依教奉行,過了一段時間,他就來見佛了。來到佛的面前,雖然是粗衣衲衣,糞掃百衲衣,雖然是穿著如此粗鄙的衣服,但是來到佛的面前,比丘大家一看到,眼光一亮「哇!難陀不同了。」那種舉止動作,來到佛的面前恭敬禮拜,佛陀很歡喜,因為難陀比丘,佛陀就開始讚歎了「難陀比丘儀容端正」,他是「豪姓之子」,就是說很富豪的家庭,他是王子,所以「難陀比丘為第一」很多人出來出家,但是在這一群中,難陀比丘他的容儀端重,在這一群豪門出家的人難陀為第一。因為他「能捨盛欲,難陀比丘為第一。」因為他的欲念本來很盛,現在都沒有了,所以他都已經捨掉了,「難陀為第一人」。甚至他「收攝諸根,飲食知量,於初夜精勤修道,修念覺意,常現在前。」他已經收攝他的心,不只是身,根,他以前他若看到女人,眼睛就亮了,就是很愛看女人,著色。現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所有諸根,他都收攝起來了。甚至在飲食,他也知量,吃得飽就好,不用挑,不需去挑吃的東西。甚至他現在於初夜,「初夜」就是傍晚,太陽下山之後,初夜開始,他就洗足,開始修行了。在那裡「精勤修道」,黃昏之後的初夜,他就精勤修道,在那裡就好好「內自觀想修念覺意」甚至「常現在前」。覺意從內自省,他能現出那種真正的修行者風度,這難陀為第一。
總而言之,難陀已經重新改過了,完全儀容一新,在生活中六根收攝,內心清淨,所以一切的一切生活都改變。所以因此佛陀非常非常地讚歎,所以佛陀以偈來讚歎他:「精勤修道,晝則經行,夜則坐禪,除陰蓋心。於其初夜,洗足已訖,正身端坐,繫念在前,入于禪定,訖於初夜。又於中夜,右脅著地,足足相累,繫心在明。修念覺意,於後夜初,正身端坐,繫念在前。而此難陀於初後夜,專心行道,等無有異。族姓子,難陀最上念覺。」這段文字是佛陀的讚歎,讚歎他白天,他除了托缽之外,他經行時,心就是在行;到了初夜,他好好坐禪;到了中夜,他躺下睡眠心很安,側臥、雙腳重疊,很端正威儀。等到早晨起來時,再修念覺意。就像這樣,在初夜、後夜或是夜初,就是早晨,如此端坐修行。無非就是將過去髒污的心、無明完全洗滌了,讓清淨的法完全入心。這就是難陀,他在僧團中的修行,曾經過很紛亂的生活,但是佛陀教育之後,馬上改過,這叫做覺者。
各位,修行我們就是希望就像這樣一聞千悟,能如此,我們才能自愛愛人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。
【靜思語:對別人不要計較,對自己要好好檢討。】